3月4日和3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信阳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以下简称“课改所”)热切关注会议实况,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各种途径积极关注两会动态,了解会议进程,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领会两会精神,掀起学习热潮。
课改所所长 郭勇副教授: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明确指出要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时,报告提到要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这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学科布局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接,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课改所秘书 周娜副教授: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了建设和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方法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促教育发展,以教育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如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答案:“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学术工作者,我会继续坚持从国情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中国教育实践中来、到中国教育实践中去,使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努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 朱春蕊博士: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公立幼儿园将更加注重普惠性,进一步降低家庭负担,提升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公立幼儿园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政府将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确保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将加大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前教育领域。政府将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其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标准,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建设。
教育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 崔宇路博士: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始终面向国家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始终坚持培养国家最需要的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教学人才。面临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冲击和教育变革,作为系主任应该反思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国家长期发展的重大需求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当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需求,始终瞄准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培养国家需要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郑雪松教授:
结合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强化政治引领与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站位。高校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办学治校等各环节,守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师生增强 “五个认同”。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党委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成立领导小组,构建党建引领的育人机制,将其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常态化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加强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教师育人主力军作用,实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杨建朝教授:
报告将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以创新引领教育发展、科技突破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这为构建新时代教育生态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既感受到使命之重,更看到破局之机。其中让我尤为振奋的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局观。这不仅体现在“双一流”高校扩容、理工农医学科占比提升至65%的布局优化,更贯穿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中。这种打破学科壁垒、链接产业需求的思路,正是破解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关键。报告对“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了要求。不仅强调师德师风与待遇保障,更提出“数字化赋能教学评价”,这意味着既要坚守育人初心,又需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王大磊副教授:
免费学前教育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很大,意义非常大。能够有效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统一学前教育标准。根据《2022年中国生育成本报告》,全国家庭0至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3岁至5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每年为2.36万元,其中学前教育支出平均每月为1000元。如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则会有效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总之,免费学前教育能够显著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希望能够早日实现。
研究生 何维淼:
读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感触颇深。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多重困难挑战,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这让我意识到,国家在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内部挑战时,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属不易。报告还强调,面对多重困难挑战,我们加力实施存量政策,适时优化宏观调控,积极有效应对,推动经济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这说明,政府在关键时刻采取了有力措施,稳定了经济,增强了大家的信心。作为年轻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切实将大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研究生 曾曼琳: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我内心满是振奋。报告里提到国家在复杂形势下依然发展得这么好,这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还有那些默默奋斗的人们。看到教育越来越公平,医疗保障越来越好,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我特别感动,这些都让我觉得国家真的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发展成果是实实在在地惠及每个人的。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保持积极心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研究生 常美慧:
报告中强调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为教师教育领域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模式的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更强的职业指导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就业需求,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知识体系。因此,教师教育应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计划,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生 万佳: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论述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体制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这一提法让我深刻感受到政策的前瞻性和对现实问题的精准把握。这一机制的建立对于解决人口问题具有深远意义。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落实这一机制还需要多方面努力。总之,这不仅是应对当前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举措。